李体坚组织被资助学生到长沙开阔视野。
9月23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长沙市侨联走访了家住长沙县星沙社区的马来西亚老归侨李体坚先生,谈起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感受,老人深情满怀地说,自己力行助学,并持之以恒,只为感恩祖国。
李老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因家境贫穷,十三岁那年被迫辍学做学徒,但他从未放弃过求学的梦想。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中国政府可以免费为海外华侨提供读书的费用,回家的念头顿时涌上心头。
“当时就想着能读书就好,所以马上借钱买了船票就回来了,穿着一条短裤,带着一条毛巾一个盆,这就是我当时全部的行李。”马来西亚常年酷暑炎热,抵达长沙明德中学时刚好入秋,李老先生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冷天,但一想到有书可读,他就感到特别开心。
从小在国外生活,刚回到这片陌生的故土,夜深时李体坚也倍感孤寂。
好在同学中有很多归侨,他们虽然来自世界各地,但为了求学的共同理想相聚在了一起,很快就打成了一片,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渐渐消减。
在政府的资助下,这批归侨顺利完成中学、大学学业。毕业后,李体坚被分配到衡阳、永州等地任教,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90年代初,李体坚被组织委派到永州侨联工作,归国华侨的身份,让他对这份工作倍感珍惜,每一次侨胞在祖国聚首,他都倍感兴奋。
“从事慈善,是为了应允自己年轻时候的承诺。”从毕业那天起,心怀感恩的李体坚时时想着要奉献爱心,回报党和国家的恩情,但微薄的薪水以及来自工作和生活的种种压力,让他一次次推迟了行动的脚步。
2006年,永州市零陵区接履桥镇中心小学遭遇洪灾,校舍被冲毁,得知消息的李体坚立即赶到学校,看到学生们扎堆蹲在幸存校舍的屋檐下吃饭,不禁一阵心酸,他当即捐出二十多万自己的积蓄和养老补贴,为学校盖起一栋礼堂,方便孩子们就餐及开展日常活动。
举家迁居长沙县星沙街道碧桂园社区后,老人仍一直坚持助学。退休17年来,他勤俭生活,节约下自己的退休金,在江华、冷水滩、醴陵等地,持续不断的资助了52名特困生,直至他们完成学业。“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李老个人就一次捐出5万余元。
尽管已年近八旬,李老先生每年仍坚持去乡下探望自己资助的贫困儿童,并带动全家人一起参加其中,自己的小孙女就曾跟着他前往浏阳、娄底、株洲等最偏远贫困的地区,看望了十余所学校的留守儿童。
令李体坚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善心义举经媒体报道后,往往会引来许多爱心人士的共鸣,他们一同参与到捐款捐物行动中,把贫困地区的小学建设得更加美好,碧桂园威尼斯城的很多业主就在其中。
在李体坚的感召下,由碧桂园威尼斯城退休业主组成的艺术团,还会经常到落后地区的学校开展爱心慰问演出。每一次大家相聚时,李体坚都会感到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有更多的孩子会因此而得到帮助。
来源:长沙市侨联
作者:吴琼
编辑:聂伊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