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杨秋亮:压相框底的老奖状 记录近九旬归侨的荣光

来源:长沙市侨联 作者:曹娟 编辑:莫夏倩 2021-06-28 16:20:38
时刻新闻
—分享—

1.png

个人简介:杨秋亮,男,现年88岁,新加坡归侨,退役军人。

一张夹在照相框后面的奖状最近被88岁的新加坡归侨杨秋亮整理旧照片时翻了出来,这是除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和成立六十周年纪念章外,他唯一与荣誉表彰有关的物品。

这张奖状,是1958年8月1日由郑州黄河大桥抢修指挥部颁发的,杨秋亮和同事们因为在抢修黄河大桥工程中,“发扬了革命的光荣传统”“斗志昂扬,干劲冲天”,且“积极钻研”“发挥了社会主义的协作精神”而荣立集体二等功。

当问及过去曾获得的各种奖状、奖章时,这位既是归侨、又是退役军人的老人表现十分低调,他回答说早就没看到了,“有人要,就给人家了”。

2.png

4岁回国,15岁参战,曾遇险差点牺牲

杨秋亮,祖籍广东潮州饶平,1933年出生于新加坡。家乡因为田地少,有下南洋谋生的“传统”。父亲在新加坡,叔叔在泰国,都是做些小生意维持生计。祖父年轻时也下过南洋,老了才回到老家。

4岁那年,杨秋亮随父亲回了老家饶平。父亲本想带他再去新加坡,被祖父拦下来。“现在打仗,外面那么乱,你要走,你的死活我不管,我的孙子你给我留下。”他就这样留在了家乡。

杨秋亮参加革命,便是在饶平老家 。饶平是粤东有名的红色苏区,当年朱德曾在饶平战斗过,留在老家的饶平人民有着一定的革命基础。杨秋亮最早是在东江纵队粤东游击队四支队做交通员,15岁起随队参加解放饶平等地的战役。

交通员主要做地下的情报联络工作,经常要往敌占区跑,“去了回不来了就完了”。有一次,杨秋亮发现自己被包围在一个村庄里,有三四百敌军在此埋伏,赶紧掉头往村里的河中间跑。他听见耳边不断有子弹擦过,还好,没有打中他,最终成功跑出包围圈,沿着村里的河流出了村,把情报安全送了出去。

1949年七八月份,杨秋亮所在部队和胡宗南部打过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秋亮被安排在在部队机关,积极协助土改工作。

3.png

抢修完郑州黄河铁路大桥后不久,随单位来到长沙

1956年,杨秋亮退役后被安排到驻扎在武汉的大桥局(全称为“铁道部大桥工程局”,今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做人事工作。他和他的同事们前后负责了武汉长江大桥、邢台大桥、橘子洲大桥等多地的铁路桥梁建设,还参与郑州黄河铁路大桥抢修等,因此获得很多奖状、奖章。

提到抢修郑州黄河铁路大桥,杨秋亮记忆犹新。

他清楚地记得,1958年7月,由于持续暴雨,黄河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这次洪水冲倒了郑州黄河铁路大桥的桥墩,使大桥出现严重偏移。新中国无数的物资都是通过这座铁路桥来南北转运的,一旦这座横跨黄河的铁路桥被洪水毁掉,将导致南北交通中断,严重影响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的交通出行。如不能及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郑州报给国务院的计划是组织并使用一万多人的部队官兵和群众一起用纤绳,依靠人力将桥墩拉正归位。一万多人正在拉纤时,周恩来总理在雨中出现了。“我一个人打伞,他们怎么办呢?”有人举了把伞给总理,周总理没打,望着现场的官兵和民众说道。周总理的出现让现场包括杨秋亮在内的拉纤官兵和民众热情高涨。终于,桥墩拉正归位了,桥基也修复成功。

1960年,杨秋亮随单位到长沙修筑猴子石大桥,修修停停,杨秋亮和他的单位便常驻长沙了。后来,他还参与了橘子洲大桥等桥梁的建设。

上世纪70年代末,杨秋亮的父亲多次写信让他去新加坡接手生意,他没去。90年代,他父亲也回了老家,叶落归根。而他本人,因为长期在长沙工作和生活,早就把长沙当作了真正的家。

来源:长沙市侨联

作者:曹娟

编辑:莫夏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