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卢欣 长沙报道
“我这次是自驾从长沙到娄底来开会的,沿途感觉家乡湖南的变化每年都不一样,真的是大美湖南。我希望把加拿大的先进医药产业嫁接到湖南来。”
温哥华湖南商会会长罗筱丹说的“会”,是第三届湖南省“聚侨兴湘”活动,前两届她也参加了。
9月底和10月中旬,湖南举办了两场侨务活动。
先是2025年非洲侨团侨领侨商湖南行活动,于9月27日至30日在长沙、邵阳两地举办。
接着是第三届湖南省“聚侨兴湘”活动,于10月10日在娄底举行。
▲10月10日,第三届湖南省“聚侨兴湘”活动在娄底举行。
记者现场参加了这两场活动,发现有几个共同特点。
首先是规模大。
前面一场,嘉宾为来自非洲25个国家的61名侨领侨商、10名非洲国家在中国的商协会代表、20名湖南省海联会理事代表等。
比如尼日利亚湖南总商会会长谭拥政,赞比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车建军,埃及华人华侨协会会长付金丽,南苏丹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姚辉,摩洛哥华人商会会长严钦兴等。
▲9月27日,2025年非洲侨团侨领侨商湖南行在长沙启动。
“聚侨兴湘”规模更大,有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名海外嘉宾、侨商侨领参加。
比如甲骨文美国总部高级研发总监朱日昕、德国湖南同乡会会长李先秋、丹麦湖南总商会会长肖灵艳、智利湖南总商会会长李志伟、澳大利亚湖南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鹏等。
不到半个月,接连举办两场大型侨务活动,这种情形在湖南并不多见。
其次,两场活动“含金量”较高。
非洲侨团侨领侨商湖南行活动在长沙市雨花区、邵阳和湖南湘江新区均举行了湘非经贸促进会,共有23个项目集中签约,涵盖物流运输、加工制造、重点设施建设、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9月30日,2025非洲侨团侨领侨商新区行暨湘非经贸促进活动签约仪式现场。
同时,还进行了项目推介。比如在湘江新区的活动,就组织了145家意向出海非洲的湘企负责人与侨领侨商对接。
“聚侨兴湘”活动则在现场举行了项目签约仪式,包括全省13个市州重点项目和娄底市重点项目签约。
据统计,全省共有涉侨项目126个,总投资约521.12亿元;现场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88.68亿元。
▲第三届湖南省“聚侨兴湘”活动项目签约仪式现场。
记者注意到,两场侨务活动除了举行会议和签约,均安排了现场考察。
比如在邵阳,来自非洲的客人现场参观了中非经贸产业园、东盟科技产业园、维克液压、幸福时代新能源等园区和企业。
乔力来自西非国家贝宁,毕业于中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他考察邵阳产业园后,认为湘非两地有大量可对接的空间。
“我们把合同也拿过来了。”常德市外经贸行业协会会长、非洲(上海)总商会副会长朱君在邵阳考察幸福时代新能源后,迅速下单,购买了一批移动式储能设备。
▲湖南幸福时代锂离子电池制造生产车间。
“聚侨兴湘”活动的嘉宾,则现场考察了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涟钢硅钢检测中心、湖南初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代表性企业。
让侨领侨商们参观,不仅是让他们现场感受湖南的最新变化,进一步体会乡情,也是提供合作机遇。
▲10月10日,“聚侨兴湘”活动的嘉宾赴娄底“材料谷”产业链考察。
如果说非洲侨胞湖南行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湘非合作,而“聚侨兴湘”则已逐渐演进为常态化、制度化的合作平台。
从首届在邵阳,到第二届在岳阳、株洲,再到本届落户娄底,“聚侨兴湘”这一品牌活动正陆续在全省范围内滚动举办,带动各地侨务资源整合与对外开放能级提升。
纵观全省,冠以“兴湘”之名的重大活动平台只有两个,一个是聚焦顶尖智力的“湘智兴湘”,另一个汇聚全球侨力的“聚侨兴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聚侨兴湘”并非一个“孤立品牌”,它与“湘商回归”“校友回湘”“湘智兴湘”是一脉相承的,最终目的都是“兴湘”,都是搭建湖南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桥”。
▲9月19日,首届“湘智兴湘”大会在长沙开幕。(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紧密湘情的“桥”。
以往的侨务活动,多以乡情联谊、文化交流为主,主打一个润物无声。
如今,随着湖南“聚侨兴湘”举办到第三届,过去靠“一杯酒”“一首歌”来增进感情的方式,变成了以经济合作为刚性纽带的强关联,直指产业合作与经济发展的核心。
“聚侨兴湘”作为一个平台、一套机制,将“乡情”与“发展”这两个看似分属不同维度的词汇,置于同一话语场,让侨胞的情感归乡之旅与理性发展诉求,有了双向奔赴的渠道。
我们常说“情比金坚”,现实中有了“金”的加持,“情”往往会更坚。
现场,车建军就感慨道:“过去我们回来,更多的是寻根问祖,感受乡情。但现在,湖南为我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投资机会和合作平台,让我们能将自身发展与家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赞比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车建军。
多位侨胞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将加强与家乡企业的对接,架设合作的“桥梁”。
从“情感召唤”转换为“价值共创”,让更多侨胞从湖南发展的观察者成为湖南发展的参与者、共享者,这样的联结机制无疑更加稳定牢固。
汇聚发展的“桥”。
从“侨”到“桥”,人字旁变为了木字旁。人字加“十”就变成木。
“十”字包含东南西北,就像广大侨胞遍布世界各地。
当前,湖南正锚定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加速产业转型,矢志向前。爬坡过坎不仅要练好内功、吃苦霸蛮,也要善于利用各种外部资源,寻求新增量动能。
近年来,“湘商回归”“校友回湘”“湘智兴湘”都是为湖南发展寻找增量动能,“聚侨兴湘”也是同理。
据报道,湖南省现有归侨侨眷80余万,海外侨胞40余万,海外湘籍侨社团100多个,这是一笔巨大的资源。
▲甲骨文公司美国硅谷总部高级研发总监朱日昕博士,为新化县多家侨资企业,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图源:娄底市归国华侨侨眷联合会官网)
“聚侨兴湘”这一活动品牌的打造,让进一步激活这笔潜在“财富”有了具体的机制和抓手。
从现实看,不少侨资企业具备更广泛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有媒体评价道,侨胞回乡,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而是一种被多元文化浸润过的“复合资本”回流。
硅谷的创业精神、欧洲的工匠传统、东南亚的商业智慧,这些经由侨胞消化吸收的异域经验,随着侨胞来到湖湘大地,势必会催生让人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这个过程,或许比直接的资金投入更重要。
通往世界的“桥”。
当下的区域发展议题,都必须放在全球化背景下来探讨。出海,是湖南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闯过的关。而“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更是湖南的时代使命。
在这个过程中,湖南须充分发挥侨胞作用,以“侨”为桥,走向世界。
比如,此次长沙市(雨花区)现场聘请非洲广东总商会常务副会长霍江涛等10人为海外招商大使,邵阳聘请谭拥政等10人为“海外招商大使”,湖南湘江新区聘请付金丽等10人为侨界“双招双引”顾问,娄底市则为12名“同心智库”侨界特聘专家颁发聘书。
▲2025非洲侨团侨领侨商新区行暨湘非经贸促进活动在湖南湘江新区举行,现场聘请10位湖南湘江新区侨界“双招双引”顾问。
卢旺达华侨华人协会会长尹晴日受聘为邵阳市“海外招商大使”后就表示,此行加深了对湖南的了解,为未来推动湖南与卢旺达合作奠定了基础。
加深了解,打通信息的桥,就可能催生更大的想象空间。
莫桑比克湖南商会会长谭会章表示:“湖南虽地处内陆,但开放步伐坚定,已成为对非经贸合作‘桥头堡’和‘先行区’。”
霍江涛特别看好湖南在对非经贸规则创新方面的潜力,建议湖南率先探索中非易货贸易、市场采购等新业态的标准化流程。
还有侨商建议,湖南应打造“空中丝绸之路”,增开至非洲主要城市的货运航线,同时探索“铁海联运”“空中转驳”等多元化物流解决方案。
▲2021年9月,全国首家跨境易货贸易B2B服务平台——中非易货贸易服务平台成功完成首单。(资料图)
想法越多,探索越多,湖南出海的路就能越走越宽,才能越走越顺。
当侨胞的全球经验与湖南本土的智慧深度融合,湖南迎来的将不仅是经济数据的增长,更可能孕育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成就一个新的湖南。
来源:红网
作者:卢欣
编辑:罗倩
本文为湖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